在3月27日晚上,上海发布最新的封控措施,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核酸筛查。 从3月28日5点~4月1日5点,浦东进入全区封控,包括公交、地铁暂停运行,人员足不出户。 浦西则从4月1日3时~4月5日3时,实施封控。 也就是“4+4”分区分批封控的模式。 只有4月1日凌晨3点~5点,这短暂的两个小时,是上海真正意义上的全城封控。 但浦东这次的封控还是有些突然,让上海民众缺乏心理准备预期和准备时间。 这也说明,上海疫情确实十分严峻,已经到了不得不采取最强力措施的地步。 同时,也说明如果不采取这样最强力措施,上海沿用原来的防疫模式,很难真正有效控制住疫情。 这对上海来说,当然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决定。 但上海最终还是做出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我也认识不少上海朋友,他们大都是支持上海采取最强力封控的措施。 因为这让人们总算看到了控制住疫情的希望。 上海这波疫情也开始一个月了,从3月中旬疫情新增病例开始急速增长后,其实上海本地不少居民的生活已经受到很大影响。 本来上海是执行“2+12”的封控模式。 也就是对密接者所居住的小区只实施2天封闭管理。 但到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往往变成是封两天,放一天,再封两天,再放一下,这样断断续续的封控。 特别是在上海每天新增病例上千(包括无症状患者)后,因为密接人群太过于庞大,这样的“半封不封”模式,即严重影响了民众生活,又不能真正控制住疫情。 有的人在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虽然明面上说没有封城,但这样断断续续的封控,对其个人的影响,也不亚于被封控了半个月。 要是有人已经被封控了半个月,但发现周围还是有很多新增病例,这种疫情看不到头的压抑感,其实才更折磨人。 相比之下,深圳在疫情爆发初期,就果断严格封控一礼拜,就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现在民众的生活基本就回归常态。 因为有了这样的对比,一些仍然需要在断断续续封控里煎熬的人,自然容易心理不太平衡。 所以,最近这一周,网络上对于本次上海对疫情的防控方式,有了很多批评的声音,也有很多争议。 有帮上海精准防控模式说话的,也有很尖锐的批评的声音,当然也少不了站在比较极端两边互相谩骂扣帽子的。 说实话,写上海疫情是很吃力不讨好的。 因为不管我怎么写,肯定都会惹一部分人不满。 但我觉得,我还是得写一写。 因为我觉得我们舆论还是需要一些比较理性的声音。 而且,全国防疫是联防联控的,要是上海不把疫情控制下来,会给其他省市带来很大的疫情外溢压力。 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就这件事情发声。 毕竟,这种被断断续续封了半个月,还看不到头的日子,确实是太折磨人了。 所以,我会尽量站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从肯定和批评两方面,去阐述我对上海防疫的一些看法。 我个人是认为,过去这两年,上海承担全国近40%入境航班、近50%入境旅客,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承担很大的输入压力。 而上海的精准防控模式,在本轮疫情之前,整体表现还是不错的,一直能把疫情掐灭在摇篮之内,避免大规模爆发疫情的糟糕局面。 所以,上海的精准防控模式,也并非一无是处。 我也不赞成因为上海这轮疫情防控做得不好,就把上海的精准防控模式贬低得一无是处。 但同时,我也不赞成一些人一直沉浸在上海精准防控做得好的固定思维里,不能客观认知和承认上海在这轮疫情中暴露出很多疫情防控的问题,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我认为,对于上海的精准防控,做得好的,我们要肯定。做得不好的,我们也要批评。 更重要的是,世界上没有什么防控模式是完美无缺,肯定多多少少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最关键的是,要不断去发现问题,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我们的防控模式。 最根本的是,我们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控制住疫情,来实现动态清零。 这个大目标,我们现阶段我们仍是要坚定不移的。 同时,我们在控制住疫情的时候,需要不断寻找尽可能降低民众生活影响的最优方案。 这是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体现。 所以我们才要不断对“动态清零”进行优化。 比如,深圳这次控制住疫情,是封城7天,提前结束,并不像以前要封14天。 所以,我们在坚持动态清零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去摸索和优化,来尽可能在控制住疫情的大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对民众的生活影响。 但同时,这种摸索和优化,不应该偏离控制住疫情这个大目标。 不然那样很容易就“试歪”了。 最近,我看到有一些人,认为让上海去探索一条新的防控模式,让上海去“试错”的说法。 我不反对上海去摸索一条新的防控模式。 但我认为,上海的摸索,应该建立在控制住疫情,实现动态清零的大前提。 我反对那种说可以先让上海摸索一条可以跟病毒共存的防疫模式,这实际上就是变相呼吁学习西方的消极防疫。 这样的试错,折腾的还是上海人民。 不能以这种代价去试错。 而且全国联防联控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要同进退,不能让个别地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搞特殊。 如果上海疫情控制不下来,会对我们全国供应链造成极大影响和混乱,甚至把全国都拖下水的可能性,并非是没有。 这个在其他国家是有过先例教训的。 比如越南本来疫情控制得也好好的,因为胡志明市带头搞学习西方消极防疫,结果越南疫情一下子就爆发了,彻底控制不住。 最后越南眼瞅着也控制不住疫情,索性就彻底躺平。 这种教训我们是要吸取的。 其实客观来说,过去两年,上海的精准防控模式,跟其他省市并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只不过上海的精准防控做得更精准、更有效,对民众生活影响更低,但归根结底还是实现了动态清零,最终控制住了疫情。 包括上海的精准防控,其实关键就是流调做得更好,有多达2000人的高素质专业流调团队。 其他省市也有流调,只是规模没这么大而已,并没有太本质区别。 但是,这一轮上海疫情开始大规模爆发后,上海的防控模式还是暴露出很多问题,出现不少混乱的现象,这个网络上有很多人在说。 我就说说我认为一个很关键的特殊之处,直到现在仍然存在的问题。 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上海都已经到了这样需要把整个浦东封控的状态,但实际上,上海目前还没有一个地区是高风险地区。 截止3月28日,上海只有15个中风险地区,一个高风险地区都没有。 我还专门上政府网站公开的查询高风险等级地区。 同样的,截止3月28日,全国有高风险地区54个,但没有一个是上海的。 那么你肯定会感到疑惑,这上海每天新增病例上千例,怎么一个高风险地区都没有?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高风险地区的界定标准和影响是什么。 按照,2020年2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风险划定标准: 即以县市区为单位,累计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有聚集性疫情发生为高风险地区。 即使这里的“累计病例”只计算确诊病例,不计算无症状患者。 当前上海的累计确诊病例,显然也是超过50例了,为什么上海没有一个区是高风险?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上海因为自己的精准防控模式特色,会把“区块”划分得尽可能细。 按照上海公布的其他一些中风险地区的划分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是把某个小区、某条街道、某个组,作为中风险地区的划分单位。 其他省市一个区可能就是一大片区,是真正意义上的“区”。 而上海的“区”可能只是一个小区、一个街道。 因为划分单位比较小,具体到某个区,可能确实累计确诊病例没有超过50例,就没被划为高风险地区。 关于划分精细一些,我认为倒没有什么问题,划分得精细一些,也能降低防控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比如本来一个小区出现确诊病例,就要整个城市全部封控的一刀切做法,我个人也不赞同。 如果上海只是单单把区块划分细一些,我也是支持的。 但关键在于,上海本轮疫情中,十分异常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患者的比例。 大家应该也知道,过去这十几天,上海每天公布的数据基本都是,新增确诊病例几十例,但新增无症状患者上千例。 无症状患者的数量是确诊病例的几十倍。 然而,其他省市公布的数据,确诊病例跟无症状患者的比例基本是1:1,。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大的比例悬殊差距? 网络上有人专门统计了全国、吉林、上海的无症状患者和确诊比例对比。 可以看到,不包括上海的时候,全国无症状患者和确诊病例是基本相当。 但如果把上海的数据加进去,立马变得很悬殊。 上海的无症状患者数量,通常都是确诊病例的几十倍。 我们以昨天的数据来对比。 3月27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0例和无症状感染者3450例,确诊病例占比只有2%,无症状患者是确诊病例的69倍。 3月27日,吉林新增本地确诊病例1086例,新增新增本地无症状感染者907例,确诊病例比无症状患者还多一些。 如此巨大的差异,但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上海有给出明确的回应,解释一下为什么上海的无症状患者比例会是确诊病例的几十倍,远高于其他省市。 一些人解释说,因为奥密克戎BA.2传染性强,无症状比例高。 问题是,其他省市这一波感染的也是奥密克戎BA.2。 难道感染上海的是更没有危害性的新变异毒株?但目前没有这类官方说法,目前通报的上海感染病例毒株,仍然是BA.2。 他们问题来说,同样是BA.2,为何会在上海这里,产生如此巨大的感染差异? 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给一个明确的解释和回应。 我们可以看看吉林公布的一些数据,参考一下。 吉林3月27日公布的数据,新增的1086例确诊病例里,轻型1079例、普通型6例、重型1例。 我们如果把吉林的轻型病例,划分到无症状感染者里,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数据。 吉林3月27日,新增轻症+无症状患者1986例,新增普通型+重型确诊病例7例。 这二者的比例就比较悬殊了。 按照国家卫健委公布的规定,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确诊病例,因此不算新增感染病人。 所以高风险地区的累计确诊病例达到50例,是要按照确诊病例算,不包括无症状患者。 按照定义,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而不是说没有肺炎的患者,就叫做“无症状患者”。 所以,我这里斗胆想问一下,上海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患者的界定标准是什么?是否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的标准来界定划分? 如果是严格按照标准来界定划分,那么为什么上海无症状比例患者会这么大?跟其他省市差距如此悬殊? 当然,我这里也只是提出一个疑问,并没有很肯定的去断言什么,具体情况如何,还是需要明确的回应和解释才知道。 只不过,我个人认为,假如国家卫健委层面,明确把无症状感染者的范围给扩大,比如把没有肺炎症状都列入无症状患者,我当然是双手双脚支持国家的决定。 但问题是,当前其他省市都还老老实实的按照原有的界定标准来划分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患者,这种情况下,是否允许个别城市单独修改无症状患者的界定标准? 我认为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个问题影响是很大的。 因为高风险地区的确定,是按照确诊病例来,如果现在无症状患者的界定范围扩大,那么很多被列为高风险地区的,可能就不是高风险地区了,就会变成中风险。 如果个别城市可以自行修改这个界定标准,这岂不是给了城市自己界定是否高风险的权利? 这合理吗? 这对其他老老实实按照标准去划分中高风险的城市,并不合理,也不公平。 而且这样开一个坏头之后,谁知道其他地方会不会有样学样呢? 因为高风险和中风险地区的管控差别是很大的。 一旦有地区被列为高风险,其他省市基本也会不让高风险地区的人员进来。 而上海现在因为没有一个地区是高风险,所以上海这轮疫情对其他省市的外溢压力很大。 我支持可以在控制住疫情这个大前提,本着降低民众生活影响的想法,去持续优化和摸索一些新的防疫模式。 但我反对在这样的关键问题上搞特殊。 特别是这些涉及到疫情的关键数据,不可以随意修改界定标准。如果改了界定标准,也应该第一时间公开透明的说出来。 全国防疫是联防联控,在这类标准界定的关键问题上,不能搞特殊,全国防疫在这些关键问题是保持一致步调,同进退。 不然很容易影响联防联控的有效性。 我主要就说说这个,我认为比较关键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在客观层面肯定上海过去防疫工作的不易,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上海这次防控中暴露出的很多问题。 我认为这波上海疫情会出现这么多问题,主要在于没能及时的切换观念。 可能是认为,“一招鲜吃遍天”,在出现问题之后,不能及时改变防控措施。 客观来说,上海过去两年的精准防疫做得确实不错。 但这只能说,这套精准防疫模式,对付零星散发病例时非常有效,这是得益于上海有一支2000人的专业流调团队。 但当疫情因为各种诡异莫测的因素,出现这样大规模爆发,在面对每天几千病例的情况下,再专业的流调团队也无法对付如此庞大的密接人群。 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转换观念,那么很容易就跟不上疫情的变化,从而出现应对上的很多混乱和问题。 所以,在疫情大规模爆发之后,精准防控已经超出当地团队人力的极限后,面对这么大的压力,想要控制住疫情,大范围封控,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也是最有效的选择。 当然,这肯定会对民众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但如果继续半封不封的拖着,把疫情持续时间拖得更长,对全国经济只会上海更大,对民众生活影响也更大。 所以,有时候该当机立断的切换防疫模式,也是需要一些魄力的。 因此,这并不能说上海的精准防疫就一无是处,以后就都别用了。 精准防疫在应对病毒散发的初期阶段,用来把病毒掐灭在摇篮里,是非常有效的。 但精准防疫确实对付不了病毒已经大规模扩散的状况。 我们实事求是,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不能墨守成规,陷入僵化的防疫模式。 所以,我们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尽量还是以实事求是去解决问题的态度去理性讨论,而不是单纯的发泄情绪。 其实,我前天在看到某吴专家的话时,我也感到很生气。 要是我当时写文章,指不准就会在文章里带有这种情绪输出的内容。 但我也是强迫我自己冷静两天,包括昨晚看到上海开始采取不一样的变化和行动,也让我看到上海这轮疫情可以被真正控制住的希望后,我写这篇文章,相对就比较冷静一些,我也是尽量去理性的分析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上海的朋友很多,这个话题也比较有争议,所以这篇文章终归可能还是会让少数读者朋友感到不满、不舒服,对此我也没有办法。 我只是说一些我自己想说的话,也尽量去理性的阐述我的观点,要是仍然让人感到不满,我也只能说一声抱歉,然后继续坚定说我自己想说的话。 我只能说,在已经暴露出严重问题的情况下,相比沉浸在过去的光辉,我们更应该重视已经暴露出的问题,才能及时改进去解决问题。 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最后,我觉得这次我们从中所吸取的教训,其实也说明,现阶段消极躺平防疫是没有出路的。 上海是我们医疗资源最好的城市之一,也有相当专业,且规模很大的流调团队,这些优势都是其他城市没有的。 这种情况下,上海的精准防疫,都应对不了大规模疫情爆发的情况,甚至有失控的风险,这就更别说其他二三线城市、小县城和农村了。 我们现阶段确实没有消极躺平的客观条件。 我也希望,在这次上海控制住疫情后,能给最近争论不休的是坚持动态清零,还是消极躺平,划上一个句号。 我还是那句话,在防疫这件事情上,国家的态度就是我的态度,我支持国家在防疫上的决定。 在3月20日,是对奥密克戎大号流感论,有一个明确回应。 当时还上了热搜。 这都是表明了国家的态度。 包括对于何时能取消防疫措施,国家卫健委在3月23日也给出明确回应,需要4个条件。 我们当然是不可能永远保持这样高度防控状态,但只要条件达到了,我们自然也会在合适的时候放开防控。 我们并不是一些阴阳怪气人所说的“防疫爱好者”。 我们只是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去对人民负责。 现在从除了吉林和上海疫情仍然比较严重。 其他省市基本都把这轮疫情控制住。 但假如上海不能把疫情控制住,那么我们其他省市付出这么大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我知道,这一波疫情防控,对大家生活的影响比较大,因为波及的范围确实比较广。 但我们应该有信心,我们最终还是可以控制住疫情。 只要坚持下去,总能熬到一个可以满足上面这4个放开条件的时间点。 我们坚持动态清零,这才是对民众生命、生活、整体经济影响最低,不断权衡取舍的一个最优选择。 对此我们应该坚定信心。 现在舆论场上,各种声音都有,也有很多别有用心的人,在故意带歪节奏,已经形成比较不好的风气。 我还是希望能尽我所能,去尽量传递给大家比较理性的辩证思维。 当然,我是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 但我也只能写我自己想写的一些心里话。 大家要是赞同,我很开心。 要是不赞同我,我也不会多说什么,还望多多包涵,求同存异。 现在大家都挺不容易的,我们还是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少一些谩骂和攻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