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丝弦中路丝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王庄丝弦在艺术表现、唱腔和剧目传承上均有特色。
石家庄丝弦于明代诞生后,很快传到了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西一些地方。清光绪以后,丝弦戏在民间逐渐发展成东、西、南、北、中五路,流行于正定、平山及其周围的为中路丝弦。清末民初时,丝弦在平山各地均有戏班,十分活跃。之后,经过多年的剧种交流、吸收、融合与发展,流传于平山的丝弦戏逐渐显现自己的地域特色,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著名丝弦艺人“平山红”封广亭开创了“封派”唱腔,推动了丝弦艺术的创新发展,对丝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封广亭曾在家乡平山县及石家庄周边多地授徒传艺,其中包括学唱丝弦人数最多的村庄——小觉镇西王庄村。丝弦自清代从外地传入西王庄村以来,西王庄研习丝弦的人代代相传,20世纪80年代流传的顺口溜“西王庄办俱乐部,没有钱了砍松树”,生动体现了西王庄人对丝弦艺术的喜爱。
西王庄丝弦所演剧目既有一朝一代的历史大剧,又有反映百姓生活的民间小戏;既有催人泪下的悲剧,又有令人捧腹的喜剧;既有文戏,又有武戏。但剧情不同程度地涉及因果报应倾向性,比如奸臣害忠臣,最后把奸臣被擒,不得好下场的故事较多,比如:《白罗衫》《天子禄》《困雪山》等。此外,西王庄丝弦还有部分连台本剧目,比如《天子禄》(3本)、《蝴蝶杯》(3本)、《九灵山》(3本),能吸引观众连续观看。
西王庄丝弦在表演技艺上在追求热烈奔放、本嗓吐字、假声拖腔的基础上,更注重官调和越调的组合使用,激越悠扬,口白清,唱得稳,长于叙事和抒情。继承发扬了“封派”唱腔,增强了丝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价值很高。
西王庄丝弦的剧目有历史剧、民间小戏、喜剧、悲剧、文戏、武戏,题材广泛,弘扬真善美,针砭假恶丑,蕴含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并且保留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丝弦剧目,如《顶灯》《钉大缸》《赵飞搬兵》等,其调门和板式与众不同,《顶灯》颇有平山民间小调气息,《钉大缸》全场唱腔以唢呐伴奏为主,《赵飞搬兵》伴奏独特、板式少有,引人入胜。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如果在石门小镇社区发布:个人广告,色情,赌博,涉毒,讨论政治、违反中国法律法规 等违规帖子将被永久封ID,永久封IP !
本版允许个人发布,但发布内容必须符合主题分类,并具有真实性。禁止发布未经原创允许转载的内容!如有用户转载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授权,请您联系用户或者管理员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