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战鼓摆脱了封建迷信的束缚,成为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的重要表演项目,广泛流传。战鼓演出形式分“走队”和“扎场”。走队通常是会头举旗在前,鼓跋居中,大鼓车压后,在车上站立三人,击鼓者在鼓后,大钹分立左右,边行边击。会头发出指令便停止行进,做扎场表演。
扎场有多种形式。一种是舞饶者站立成一圈,大鼓、大钹在圈外,舞者相对而舞,大鼓、大钹敲击助威。另一种是舞者站成二队或四队,大鼓、大钹站在一端,此时的舞动整齐、统一。再一种是大鼓、大锣在中央,舞钹者分四面或八方,在大鼓声中,以各种姿态敲击、舞蹈。还有一种水平很高的表演,舞者站立在四个方位,相距20米。舞动起来不时将钹向对方抛去,又相互接住,叫做“撇钹”。此时,大钹在空中似金盘飞舞,相当壮观。因舞者大都有武
功,舞动起来矫健中有稳重,显现出刚柔相济的神韵,藁城战鼓又有“武林战鼓”之誉。
战鼓表演者一律扮成武士。以舞具和乐器分别命名为:跋手、鼓手和钹手,身穿改良夸衣彩裤,足蹬虎头战靴,头裹红巾。唯拔手头上插一面脾。战鼓套路有“大添油”、“二添捆”、“大得胜”、“小得胜”、“十面埋伏”、“猴钻圈”、“霸王一条鞭”等。
藁城战鼓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舞钹队员讲究跳跃、翻滚、闪、展、挪、腾,形成了“龙腾虎跃”、“铺天盖地”的气势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其舞姿剽悍壮烈,声震魂魄,具有浓郁的燕赵古风。进入80年代,对战鼓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在鼓谱套路、服装、规模及表演形式上均有突破,使之成为一种日臻完善的民间艺术。藁城撤县建市后,在一年一度的春节文化活动中,战鼓催春擂台赛表演已成惯例。1989年藁城战鼓队应邀参加了“吴桥国际杂技节”开幕式,1991年“中国耿村民间故事国际研讨会”上,藁城战鼓又使国际友人赞不绝口。1992年参加了北京“龙潭杯”全国民间艺术花会大赛,荣获一等优胜奖,同年参加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暨全国优秀民间舞蹈大赛获优胜奖,1993年获国家文化部广场舞蹈最高奖“群星奖”,1996年应邀参加中华青年民间锣鼓擂台赛获优胜奖,1999年6月藁城战鼓队被选调参加了昆明世博会“河北省周表演活动”,同年12月应邀代表河北省参加了由中国文联和中央电视台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办的庆澳门回归和喜迎新世纪百龙大赛系列表演庆祝活动。全国20多家新闻单位曾多次将藁城战鼓录制成专题片,向海内外播放。
如今,藁城农村活跃着80余支战鼓队,并出现了男女混合编队和女子战鼓队。战鼓一改过去行街式表演为广场式表演,鼓群队伍中多为男女青年和中小学生。表演形式亦有创新,如把扇舞和秧歌溶进战鼓表演,刚柔相济,独特新颖。
市内著名的战鼓队有五界村战鼓队、马庄战鼓队、南黄家庄战鼓队等。
|
如果在石门小镇社区发布:个人广告,色情,赌博,涉毒,讨论政治、违反中国法律法规 等违规帖子将被永久封ID,永久封IP !
本版允许个人发布,但发布内容必须符合主题分类,并具有真实性。禁止发布未经原创允许转载的内容!如有用户转载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授权,请您联系用户或者管理员给予删除。